我刚读完林格先生着的《教育是没有用的》一书。这本书是写给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,因此,书中的教育者即是教师和家长。
说实话,我刚看到这个题目吓了我一跳,地球人祖祖辈辈多少人为了教育的问题倾注了毕生的经历,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岁月。更有人为了教育放弃了舒适的环境,翻山越岭,忍饥挨饿,不畏严寒,不惧酷暑,在偏远的地区一干就是几十年,难道他们做的是没有用的?作者是这样自序的:当我把“教育是没有用的”这句话当作一个命题来阐述的时候,内心是忐忑的,可能会有很多我所尊敬的师长们批评我“没良心”。但我想,与回归到教育的根上、为中国教育进步寻找突破口相比,个人得失并不那么重要。
我带着大大的问号读完了整本书,书中字字珠玑,用了大量的事例,深入浅出、娓娓道来,读者在一章一节的阅读中被感动,与作者产生共鸣,达成思想上的共识,也就是说我也在阅读中理解了“教育是没有用的”。
书中强烈地提出“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”“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,而不是控制它”。多少年来,我们的教育都是传授式,老师讲,学生听,如果学生听烦了不听了,老师就会发脾气,觉得自己呕心沥血、苦口婆心都是为了这些孩子,可是他们还不知道好歹,不可救药。直到现在也还有多少老师仍然是这种观点,作为教育者,为孩子负责是天职,在过去的年代里,传授式教学也培养出多少杰出人才,培养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创造者,不能说传授式教学就不好,肯定有其优势。但是,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了,自然,我们培养人的模式也就应该变嘛,不然怎么能实现和谐发展呢?培养人是双方的,不和谐,势必会给其中一方带来烦恼,要么是老师,要么是孩子,甚至双方都烦恼。不和谐了,势必会造成畸形发展,师生双方的关系畸形发展,师生心理畸形发展,如果这样,就危险了。
孩子不爱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
书中提出 “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‘癌症’”。生活中,人们都谈“癌”色变,可是我们多少孩子患了厌学情绪,怎么办?难道真的让他“挨”吗?
通过大量研究得出:厌学的三个非体制原因:
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,迫使孩子们“就范”,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,而进行被动教育,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。
二是教育者过于执着用大脑教育孩子,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,这就是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,说的话都是好话,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。
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,或者盲目地把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圭臬,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,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。
以上分析很有道理,我们作为教育者确实存在这些问题,而怎样把学习变成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,是所有教育者最为困惑的问题。事实上,作为教育者,也很容易明白这些道理,可是如何真正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功夫,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,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,也是大家纠结的问题。
现实生活中,我们能看出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,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,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。那么怎样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呢?
作者提出:降低难度是激发兴趣的不二法门。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,失败不是成功之母,成功才是成功之母,反复成功培养天才,反复失败培养庸才。教育是一把好刀,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,不会用的人,会把刀变成控制人“凶器”。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想象力的天才,事实上,我们的教育过程中,一味强调教育的“无所不能”,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,而忽视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,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和主动性。对于教育来说,这应当也算是一种人文灾难,这决非耸人听闻。
综上观点,作者希望我们教育者关注孩子的主动发展,不要单方面的认为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,其实,有时我们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得不偿失,冥灭的孩子发挥想象力的天性,失去了创造的灵性,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,整天被沉重的作业负担所禁锢,没有时间看书,没有时间搞社会实践,更没有时间玩耍。
记得,我曾经听过的一个美国教育专家的讲座,他谈到:在美国,科学老师必须先学会玩,经过校方考核老师会带学生玩了才能当科学老师。他们的观点是必须把一板一眼的老师改变成会玩,会带学生主动性的玩。当然这种玩不是一味的就是傻玩,没有内涵的玩,他们崇尚的玩是要有想象力、能做科学实践、具有创造性的玩。从图片上看,老师确实很“疯”,师生玩成一团,老师带着学生在地上、路边、野外……一边玩一边搞科学实验、搞研究。一个学校师生搞的研究可以坚持几年、十几年,最终成了他们的特色,而且研究的结果为科学家的研究提高了宝贵的第一手参考数据。不难看出,这种玩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,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,并使之变成了行动,甚至这些行动会改变学生的一生,据统计,参加这些科学玩耍的人好多后来就成了这方面的科学专家。我们想像,如果组织多方面的这样的活动,是不是就可以培养多方面的专家。
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伊藤.学在文翁讲堂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,正是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。他介绍到,在日本,一个很不起眼且教育质量很糟的学校,学生厌学情绪相当浓厚,可是在15年前,学校实行改革,建立学习共同体,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,他们的方法是一节课前半时基本上是学生自主学书本知识,学会了,在后半时,老师抛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,开展小组合作学习,结果学生的成绩日渐增长。最后,这个学校的做法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同,纷纷效仿。
在此,我联想到了我校的课堂改革,二年级语文老师经过反复研究,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蜕变,也许这个蜕变还不完美,但走出这一步,改变多年来形成的老师抱着讲的习惯,实属不易。教培中心刘晓梅老师多次推荐我们的改革成果,先后为一、二年级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上了研究课。我坚信,假以时日,他们会蜕变得更清爽、更舒坦。真正寻找到了符合儿童特点、符合现代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,让师生都轻松起来,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。